7月3日至7日,文化传媒学院“南粤雷语传薪”社会实践团奔赴雷州,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文化探寻与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调研、视频记录、支教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感受雷州历史底蕴,挖掘非遗文化魅力,以实际行动为雷州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对话非遗匠心:石狗焕新探路
首日,实践团走进雷州石狗工坊,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匠人现场教授揉泥、塑形技艺,成员们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国玉先生,成员们了解到雷州石狗通过开发百余款立体造型、线条画及文创产品(如缩小版石狗、结合博物馆盖章点等)尝试焕发新生。陈先生也坦言当前面临创新设计力量不足、销售渠道有限等挑战,计划联合设计专业学生并拓展直播渠道。他强调,石狗“辟邪纳福”的核心文化内涵恒久不变。此行让成员们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与传承者的坚守。
溯源历史文脉:博物馆里的传承课堂
走进雷州博物馆,实践团在石狗雕像、清代狗仔帽等文物中梳理历史脉络。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不仅汲取知识,还积极化身“文化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述文物故事,在他们心中播下本土文化的种子。从瓷器、婚俗展品到特色石狗展区,成员们在凝视与交流中,仿佛倾听到岁月流淌的回响。

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讲解
丈量城市底蕴:调研方言现状
7月4日,实践团深入茂德公4A景区、三元塔及曲街进行田野调查。在茂德公景区,古楼与雷剧墙绘展现文化厚度,偶遇的舞狮表演更添生机。三元塔前,成员们研习古建智慧并收集居民建议。夜幕降临,曲街骑楼与霓虹灯牌交相辉映,形成独特夜景。成员们通过问卷、访谈,细致记录雷州话在店铺、街头等生活场景的使用情况,为后续研究积累宝贵资料。

实践团队与舞狮团队合影留念
聚焦语言传承:调研数据支撑策略
7月5日,实践团在雷州西湖畔聚焦“雷语教育”(即雷州话传承)进行专项调研。数据显示:受访者中53.19%为18-30岁青年,超过74%的人表示愿意学习雷州话,显示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但58.51%的人认为当前传承主要困境在于年轻人兴趣缺失。积极信号在于,75%以上受访者愿意传播雷语,78.72%的家长希望子女学习雷语。这些关键数据为制定针对性传承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践团调研问卷节选
深入乡村走访:建立信任纽带
为进一步在恬神村开展实践,7月6日,成员们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村中老人讲述雷州历史与雷语故事,感受乡情深意。成员们还主动协助村民晾晒稻谷,在劳动中拉近心距。下午,实践团与海联小学陈清校长举行见面会并举行“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随后,大家精心布置教室,悬挂标语、绘制板报,营造温暖的教学环境。

实践团与陈清校长过牌仪式现场
启智乡村课堂:多元支教赋能
7月7日,海联小学支教正式开课。开课仪式上的“破冰活动”迅速融化师生隔阂。实践团设计的分层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雷语文化体验课、科学实验课等多元课程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心理课的“手掌画心”、数学的生活场景运用、串联本地史迹的历史故事、科普知识拓展、趣味知识竞赛、体育接力与跳绳游戏……课堂形式丰富,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思考、欢笑。

“趣味历史课”现场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课堂互动现场
从非遗工坊到历史博物馆,从街巷调研到数据收集,从深入走访到支教开课,“南粤雷语传薪”实践团的雷州之行,是一次深度感知文化根脉、躬身实践的青春旅程。成员们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行动履行传承责任。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耕雷州,为推动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