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堆积如山的废弃蚝壳不再是烦恼的源头,反而成为绘就美丽乡村、带动村民增收的“金钥匙”,文化传媒学院“蚝韵天成”实践团的故事,正在官渡镇的渔村与各大创新赛场上流传。近日,这支由曹思琪同学带领的团队接连斩获第五届“挑战杯”校级总决赛特等奖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级总决赛金奖。荣誉背后,是他们扎根乡土、用科技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蚝韵天成”实践团
从蚝农烦恼到创新灵感
项目的起点,深植于广东坡头区官渡镇的海风咸味中。团队躬身实践,进行了为期7天的深度“三下乡”活动。成员们黎明即起,跟随养殖户出海,细心观察浮排蚝苗的生长;与拥有二十年经验的老蚝农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废弃蚝壳带来的困扰——“这些‘白色垃圾’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成为了“蚝韵天成”萌芽的种子。为了更精准地把握问题,团队走访了200多户村民,发放并回收了一千余份问卷,最终形成超三万字的详实调研报告,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团队进行实地调研
墙绘讲述蚝壳新生故事
调研成果如何转化为行动?“蚝韵天成”团队给出了创意十足的答案。他们运用自主研发的蚝壳涂料,在G228国道旁的墙面上,创作了大型主题墙绘。这幅作品巧妙融合了当地蚝壳文化元素与米老鼠、哆啦A梦等经典动漫形象,以及小船、海浪、神灯等本土风情,用色彩和故事向路人诉说着官渡生蚝的魅力。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设计方案反复调整,雨季施工也带来不便,但团队最终克服困难,打造出一扇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窗口”。与此同时,他们构建的合作社模式,已成功将废弃蚝壳变废为宝,为参与的养殖户每年增收超4500元。
攻克难题,赢得评委赞誉
让废弃蚝壳真正“华丽转身”的核心,在于团队的科技攻关。“千年蚝壳,百年蚝屋”的古老智慧被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团队成功攻克了蚝壳杂质高效处理、与基料相容性等技术难题,完美保留了蚝壳天然多孔防潮、环保无污染的特性,最终研发出零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蚝壳涂料。这一核心创新在学校第五届“挑战杯”大赛上大放异彩,获得特等奖。评委们高度评价其“卓越的落地性”和“多赢价值”——项目已深入60多个渔村,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蚝壳堆积污染问题,带动了村民增收,并将渔村文化基因融入产品应用,形成了环保、产业、文化的良性闭环。随后在国创赛校级总决赛上的金奖,再次肯定了其在赋能乡村振兴上的综合成效:替代高污染涂料、构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产业链、以蚝壳肌理唤醒乡村文化认同。

团队与学校校长彭寿清合影留念

团队在比赛中获得金奖
一支特别团队的协同密码
“蚝韵天成”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一支高度协同、各展所长的跨学科队伍。14名成员专业横跨材料、环境、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负责人曹思琪掌舵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古思婧主抓运营管理;黄燕萍保障财务稳健;王恩祈领衔技术研发与专利攻坚;黄心宜专注市场开拓;黄乐恬则确保蚝壳回收与生产网络的顺畅运行。从人力资源(甘俊杰、张宇涵)、客户关系(欧阳鹏)、技术转化(杨英艺)到产品设计(许梓钧、戴君豪)和财务调整(李国明、朱永政),每个环节都有精兵强将。林有智教授、冯浩正老师、黄杰翔老师等指导老师则在关键时刻提供了“定盘星”般的指导,从技术路线优化(利用天然特性、引入纳米分散技术)、项目规划(对接“百千万工程”示范点)到商业模式构建(回收-加工-销售闭环),为团队指明了方向。
让绿色“蚝韵”点亮更多乡村
双金的荣耀是新起点而非终点。“蚝韵天成”团队已规划好清晰的蓝图:深化产品线,研发更耐潮抗霉的乡村建筑外墙涂料和低成本室内肌理涂料;升级产业链,扩大回收网络以带动更多本地就业,并计划开发融合文旅特色的“乡村定制款”涂料礼盒,将部分利润反哺乡村公益。回顾来时路,曹思琪总结团队的经验:合作共创是基石,团队建设要过硬,讲好故事很重要,同时要善于利用资源、促进多方合作、吸纳不同专业人才、挖掘各地特色。
从官渡镇的滩涂起步,历经“挑战杯”的激烈角逐,再到国道路旁绚烂的画卷,“蚝韵天成”的故事,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是智慧汗水点化资源的生动实践。他们的下一站,是让这抹源自湛江大海的独特“蚝韵”之绿,流淌进更多振兴中的乡村,书写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