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获奖优秀个人:王心纳,女,共青团员,智能制造工程学院2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图1 王心纳同学
所获荣誉:
2025年第十六届蓝桥杯电子赛国赛单片机设计与开发三等奖
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赛二等奖
2025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校内赛二等奖
2025年全国嵌入式大赛校内赛三等奖
2025年睿抗机器人开发校内赛三等奖
2024年获中国机器人RoboCup校内赛三等奖
2024年获蓝桥杯电子赛校赛单片机设计与开发三等奖

图2 第十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证书
个人成长经历:
当我第一次在实验室焊接电路板时,焊锡丝烫得指尖发红,焊点像缀在铜箔上的疙瘩。那时的我不会想到,两年后会捧着蓝桥杯全国三等奖的证书,站在聚光灯下听评委念出团队的名字。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女生,我的成长轨迹始终与电阻电容、代码程序、竞赛赛场紧密相连,那些闪烁的指示灯不仅照亮了电路板,更照见了一个女生在工科世界里的倔强与蜕变。
大一刚接触专业课时,模拟电路的波形图像天书般令人头疼。某次实验课调试放大电路,万用表的指针始终停在零位,我蹲在实验台旁反复检查接线,直到暮色漫进实验室,才发现是电容极性接反了。那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写下:“电子世界容不得半点马虎,就像人生不能接错极性。”这句略显幼稚的话,后来成了我每次竞赛前的座右铭。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大二上学期。学院里发布蓝桥杯单片机组报名通知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省级竞赛。不同于电子组对硬件搭建的侧重,单片机组的核心是51单片机编程,一行行代码就像精密的指令,指挥着芯片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备赛的日子,我们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对着开发板反复调试程序。51单片机的寄存器配置繁琐又严谨,哪怕一个位的设置错误,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有次为了实现数码管的动态显示功能,我对着datasheet熬了三个晚上,直到看着数字在屏幕上稳定跳动,才发现窗外的天已经亮了。
全国总决赛在广州举行,偏偏遇上了台风天。比赛当天凌晨,狂风裹挟着暴雨狠狠砸在窗户上,树被吹得弯下了腰,路上的积水没过了脚踝。那晚我们乘坐自己订的大巴,怀着不想留下青春的遗憾的心,艰难地在风雨里穿行。赶到赛场时,我们浑身都湿透了,鞋子里灌满了水,走一步都咯吱响。简单擦干后,就立刻投入到比赛中。手指因为淋了雨有些僵硬,在键盘上敲击代码时,都带着点微微的颤抖。但当看到自己编写的程序成功驱动单片机完成指定任务时,所有的狼狈和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当一周后公告写着 “全国三等奖” 时,我突然想起训练时因代码逻辑错误而多次崩溃的瞬间,想起大家为了帮我理清思路画满的草稿纸,想起台风天里互相搀扶着前行的身影。看着公告上自己的名字熠熠生辉,低头看着胸前的校徽,突然明白竞赛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奖项——它让我们在一次次失败中学会拆解问题,在互相帮助中懂得互补短板,更让我这个曾经对着代码发呆的女生,找到了与电子世界对话的方式。
随后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们选择了“能量回馈的变流器负载试验装置”赛题。三伏天的实验室像个蒸笼,单片机烧录程序时频繁死机,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总是漂移。有天凌晨,我盯着屏幕上杂乱的曲线突然顿悟:或许不是硬件故障,而是算法滤波参数设置不合理。当修改后的程序跑出平滑曲线时,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最终拿到省赛二等奖时,指导老师说:“你们赢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坚持里。”这句话后来被我写在实验室的工作牌背面。

图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品
机器人比赛和嵌入式竞赛的经历,则像给我的成长轨迹增添了更多支线。那些在调试机械臂时被夹到的手指,在编写嵌入式程序时熬红的眼睛,都成了独特的勋章。记得机器人校赛那天,我们的作品在最后一轮突然出现电机卡顿,我跪在地上徒手转动齿轮检查传动结构,指甲缝里塞满了润滑油也顾不上擦。当机器人最终完成任务时,一旁队友传来的鼓励,我仿佛听见了自己突破瓶颈的欢呼。
如今回望这两年,那些闪烁的LED灯、蜂鸣器的提示音、示波器上的波形图,共同构成了我的成长密码。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女生,我曾在男性主导的实验室里感到过迷茫,却在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后明白:性别从不是限制,热爱与坚持才是通关密钥。那些竞赛证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而比证书更珍贵的,是面对复杂电路时的沉着,是团队协作时的默契,是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的底气。
电路板上的铜箔仍在延伸,就像我的成长之路没有终点。或许未来还会遇到更复杂的电路,更棘手的难题,但我知道,那些在竞赛场上淬炼出的勇气与智慧,早已像焊锡般熔铸进生命里,让我有底气在电子信息的世界里,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代码与篇章。
寄语:
每次路过实验室,看到学弟学妹们围着开发板讨论的样子,总会想起那个蹲在地上焊错电容的自己。作为过来人,想把这两年踩过的坑、收获的感悟,揉成几句实在的话送给你们。
别害怕“试错”这两个字。刚接触51单片机时,我曾因为寄存器配置错误,让数码管闪成了“故障灯”,但正是那些标满红叉的程序草稿,教会我如何用逻辑拆解问题,后来发现,争论时拍在桌上的草稿纸,比任何教材都更让人印象深刻。
竞赛场上的风雨,从来都比奖杯更珍贵。在那天浑身湿透地坐在赛场里敲代码时,突然懂了:真正的较量从来不在领奖台上,而在那些明知难以为继,却还是想再试一次的深夜里。后来机器人比赛时,机械臂突然卡顿,我跪在地上徒手检查齿轮的瞬间,突然明白工科人的浪漫,就是敢在狼狈里坚持对精准的执着。
别被“女生不适合工科”的偏见困住。我曾在全是男生的实验室里手足无措,也曾对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掉过眼泪,但当自己编写的程序让传感器稳定运行时,当台风天里和队友互相搀扶着走向赛场时,我逐渐明白:电阻不分性别,代码只认逻辑。你们手里的电烙铁,既能焊出精密的电路,也能熔掉所有标签与偏见。
最后想告诉你们:电路板上的铜箔有正负极,人生却从没有固定接线图。那些在实验室熬红的眼睛,竞赛场上攥紧的拳头,调试成功时亮起的指示灯,都会变成你们对抗迷茫的底气。大胆去试吧,去把错误焊成经验,把争论变成默契,把每一次“我不行”,都变“你看,我做到了”。
毕竟,电子世界最迷人的地方,从来不是完美的电路,而是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用热爱与坚持,让每一个焊点都闪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