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温海循,男,群众
智能制造工程学院 2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学生
曾任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创业项目部委员
大学生网球社成员

图1 温海循同学
所获奖项:
粤港澳大湾区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2024省一等奖
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省三等奖
2025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三等奖
202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洛阳专项赛三等奖
202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参加烟台专项赛
2025年广东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校一等奖,推优参加省赛
粤港澳大湾区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2024市一等奖
第一届“网页展风采,创新赢未来”趣味网页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2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校二等奖
2024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三等奖
2025年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动漫版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校三等奖
粤港澳大湾区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团队协作卓越奖
“我敢闯 我会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动漫版院赛总决赛中荣获“优胜奖”
广东省惠城区开展2025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表现优异,该突击队被评为 “优秀实践团队(项目)”
2025年大创校立项
软著1项



图2 部分获奖证书
获奖感言: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我在技术创新与实践能力上的肯定,更离不开学校搭建的科创平台、导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在粤港澳大湾区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中,我们聚焦实际需求,通过优化系统架构与算法逻辑实现技术落地;在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团队攻克机械结构与智能控制难题,最终突破重围。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学校实验室资源的支撑、师长的专业引领,以及团队“敢闯敢创、协同攻坚”的精神凝聚。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支持者,更激励我以更高标准探索技术创新的无限可能。
竞赛成长故事:
从大一时初入科创社团的“技术小白”,到带领团队斩获省级一等奖的竞赛主力,温海循的竞赛之路始终与“探索”和“协作”紧密相连。
1.萌芽:从兴趣到行动的第一步
刚进入大学,温海循便被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浓厚的科创氛围吸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学长们的机器人实验室,机械臂精准抓取物体的场景让他萌生了“亲手创造技术”的念头。大一下学期,他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从最基础的编程学习和硬件调试开始,每天课后泡在实验室,跟着学长拆解开源项目、调试传感器,常常因一个代码漏洞熬到深夜。“第一次独立让单片机点亮LED灯时,那种成就感让我坚定了走竞赛这条路。”他回忆道。
2.破茧:在失败中打磨团队力量
大二时,温海循首次组队参加校级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由于缺乏经验,团队在硬件选型上出现失误,作品因稳定性不足未能获奖。赛后复盘会上,成员们一度陷入沉默,他却主动牵头梳理问题:“失败不可怕,关键是把每个漏洞都变成下次的经验。”此后,他们调整策略——每周召开技术分享会,分工负责机械结构、软件算法和文档撰写,遇到难题时集体查阅文献、请教导师。这种“拆解问题—分工攻坚—复盘优化”的模式,为后续比赛奠定了协作基础。
3.蜕变:从校赛到省赛的突破
2024年,温海循及其团队冲击粤港澳大湾区IT应用系统开发大赛。备赛期间,他们聚焦“脊兽文化”主题,开发一款让脊兽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网页和APP。然而,系统接口兼容性问题让开发一度停滞。“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在实验室待到凌晨,桌上堆满了面包和咖啡杯,代码改了不下20版。”他笑称。关键时刻,导师建议引入模块化设计思路,团队重新架构系统,最终凭借“轻量化操作+多场景适配”的创新点,从200多支队伍中突围,斩获省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望着台下欢呼的队友,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
4.深耕:在机器人赛场挑战自我
2025年中国机器人大赛中,温海循团队的“节水灌溉机器人”项目面临更严峻考验——比赛前三天,机械臂抓取精度突然下降。团队连夜排查,发现是传感器信号干扰机械臂。他们紧急调整算法,增加光线补偿模块,连续48小时轮班调试,最终在现场演示中实现98%的分拣准确率,拿下烟台专项赛二等奖。“当时手心全是汗,但看到机器人稳定运行的那一刻,所有疲惫都值了。”他说。此次经历让他明白,竞赛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对心态和应变能力的极致考验。
5.传承:从参赛者到“引路人”
随着经验积累,温海循开始主动分享备赛心得,带领学弟学妹开展技术培训。在“电子设计大赛”中,他为新人团队优化交互逻辑和提供关键传感器,最终助力他们拿下省一等奖晋级国赛。“看到学弟学妹们像当初的我们一样眼里有光,我觉得这也是竞赛赋予的另一种成长。”如今,他参与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被评为优秀实践团队,他将竞赛中锤炼的创新思维与实地调研结合,用技术助力乡村振兴,让成长的轨迹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
【成长掠影】
备赛日常:实验室里,温海循与队友调试机器人代码,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参数记录着上百次测试数据。
赛场瞬间:粤港澳大湾区IT大赛现场,团队成员(左三为温海循)上台领奖,紧张中带着自信。
团队合影:中国机器人大赛赛后,温海循与导师、队友在赛场背景前留念,奖牌映着青春的笑容。
从青涩的探索者到成熟的竞赛人,温海循的故事印证了: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拆解困难—协作攻坚—持续迭代”的成长循环,更是学校科创沃土与团队力量共同浇灌的结果。






图3 比赛合影
对学弟学妹们的经验分享:
明确目标,以赛促学:从大一起主动接触学科竞赛,结合专业方向选择赛事(如机器人等),将竞赛视为检验知识、提升能力的“练兵场”。
团队协作是核心竞争力:在“网页展风采”设计大赛中,团队成员分工负责前端开发、UI设计与功能测试,定期复盘进度、解决分歧,最终凭借高效协作斩获一等奖。学会倾听不同意见、合理分配任务,才能让团队力量最大化。
善用资源,主动借力: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导师指导和学长经验。备战中国机器人大赛时,导师针对机械臂控制算法提供关键建议,学长分享的备赛笔记帮我们避开许多技术弯路。遇到瓶颈时,及时沟通远比独自钻研更高效。
正视挫折,沉淀成长:初期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曾因细节失误失利,但赛后复盘硬件选型与代码优化问题,这些经验为后续获奖奠定基础。竞赛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培养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抗压心态。
寄语:
大学是试错与成长的黄金期,愿你们以好奇心驱动探索,以坚持心突破瓶颈。不必畏惧从零开始,每个奖项的背后都是无数次调试代码、优化方案的积累;不必焦虑前路迷茫,学校的每一间实验室、每一次导师指导都是成长的阶梯。记住,团队的温暖能抵御挑战的寒冷,创新的火花往往在协作中迸发。勇敢去尝试、去碰撞、去沉淀,终有一天,你们会在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让奋斗成为青春最鲜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