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22电气5班李永锦 22电气5班朱宇滕 22电气5班曾国辉
图1 团队成员照片
所获奖项:

图2 第八届(2025)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证书
获奖感言:
当收到这份荣誉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们项目中的创新细节——k210识别模块的精准图像捕捉能力、手机app的远程交互功能,以及语音模块的实时反馈系统三者有机融合,才让我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设备的功能边界。k210模块如同“智能眼睛”,能在0.5秒内完成目标特征提取,而手机app作为“神经中枢”,实现了从识别到控制的无缝衔接,搭配语音模块的“即时应答”,既解决了传统设备操作繁琐的问题。比如在测试中,当系统通过k210识别到特定物体后,语音模块会立刻播报识别结果,手机app能同步完成设备启停,这种“识别-反馈-控制”的闭环设计,正是我们突破行业常规的核心创新。
而这些创新能从图纸变为现实,离不开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帮助。学校配备了实验室供我们进行模块调试;给予经费支持;学校用实实在在的资源支持,让我们的奇思妙想有了落地的可能。更要深深感谢杜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从筹备初期到省赛以及到国赛结束他都是亲力亲为,他时刻关注着每个队伍的进度,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初赛到校赛晋级,从省赛到国赛总决赛,杜老师一路上对我们悉心关照,倾囊相助,为我们团队的项目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使其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也为我们在项目的创建和执行过程中,解决了很多问题和一些技术上的帮助,并且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如今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是离不开杜老师的经心栽培。


图3 杜老师给我们提供思路和对我们的关注
李永锦队长分享其团队的竞赛成长故事:
还记得最初决定报名参赛时,我们三个工科生围坐在宿舍,对着竞赛手册里密密麻麻的选题方向争论了整整三个下午。有人想做智能家居控制,有人坚持深耕环境监测,直到有人提到校园垃圾分类的痛点——人工分拣效率低、误投率高,我们才突然达成共识:就用技术解决身边的问题。于是我们选择了智能垃圾分类赛题,也就成了我们团队半年来共同追逐的目标。
确定方向后,我们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拆分任务:曾国辉同学负责核心算法开发,擅长机械设计的朱宇滕同学主攻实物结构搭建,而我则承担报告撰写与统筹进度、协调各环节衔接的工作以及调试功能。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专业互补”的分工模式,恰是我们能走得远的关键。但真正的挑战,从项目启动的第一个月就接踵而至。
曾国辉至今记得那段被代码报错支配的日子。当他第一次尝试将k210识别模块的图像数据传输到主控芯片时,屏幕上跳出的三十多个红色报错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最初的热情。那段时间总能听到敲键盘的声音。可单打独斗的效率极低,直到我们每晚召开“错题会诊会”,大家围着电脑逐行分析代码逻辑,做硬件的朱宇滕突然指着电路图说“会不会是引脚定义冲突”,才让曾国辉茅塞顿开——原来不是算法问题,而是硬件接口的兼容性疏漏。那天晚上,我们在宿舍看着代码成功运行的绿色提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团队脑”的力量。

图4 刚开始写代码阶段

图5 共同讨论之后的结果
朱宇滕的“造物记”同样充满波折。最初的实物模型只是一块裸露的电路板,k210模块孤零零地架在上面,只能完成简单的垃圾图像识别。当我们决定加入旋转舵机实现分类投放功能时,如何让舵机与识别模块精准联动成了难题。朱宇滕画了十几版结构图,总是没有达到理想情况,他就非常着急,这时我提出:“能不能用两个舵机分别进行控制与投放”我们立刻翻出资料研究,曾国辉调整舵机驱动代码,重新设计舵机角度,三天后当第一个矿泉水瓶被准确“拨”进可回收物箱时,意味着我们成功向前一步。

图6 开始搭建整个造型的时候

图7 接线完成的顶部

图8 初代模型

图9 完成之后的比赛作品
报告撰写的过程,更像是一场“集体打磨”的修行。我们最初的版本偏重技术参数罗列,我们就先让杜老师帮忙查看一下,预审的反馈是太普通以及结构太乱,相当于我们只能重新写了。杜老师先给我们梳理了结构以及注意部分,我们先把报告打印出来,每个人拿红笔重新圈出问题:曾国辉补充算法优化的实验数据,朱宇滕配上结构迭代的对比图,我则梳理出“从单一识别到全流程智能化”的结构。

图8 从模板一遍又一遍的改论文
而作品的进化史,更是团队协作的最佳见证。从最初只有k210模块的简单垃圾识别,到加装旋转舵机实现自动分类;从引入语音模块让设备能“说话”——“检测到可回收物”再到加入红外线检测垃圾箱是否已满实现播报——“可回收垃圾箱已满”;最后接入WiFi模块,让手机APP能远程查看分类数据、控制设备启停。每一次功能升级,都伴随着无数次的“集体头脑风暴”。比如决定加WiFi模块时,有人担心功耗过高,有人提议简化传输协议,最终我们在实验室用了三个晚上测试不同方案,才找到平衡性能与稳定性的最佳路径。
现在回头看,那些为了一个代码BUG讨论的夜晚,那些捧着焊坏的电路板在找替换零件的午后,那些对着失败的测试结果互相打气的瞬间,早已超越了竞赛本身的意义。我们从三个各有棱角的个体,成长为一个能在困境中自动补位的团队——我们见过彼此最拼的样子:是曾国辉屏幕前的不眠,是朱宇滕手下的精雕,是我无数个深夜键盘与纸页的合奏。而比这奋斗更动人的,是那份心照不宣的守护:一份宵夜、一双援手、一盏明灯。这,就是我们的团队,我们最坚实的铠甲。从最初连模块接线都要查手册的生涩,到如今能默契配合完成系统迭代,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对“团队”二字最深刻的理解。

图9 我们在总决赛的颁奖现场合影
对学弟学妹们的经验分享: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当你们站在竞赛报名的十字路口时,或许会和曾经的我们一样,既满怀期待又有些迷茫。作为过来人,想和大家分享几点关于竞赛的经验,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发。
确定赛题是竞赛的起点,这一步至关重要。在确定赛题时,不妨多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这样的赛题不仅更容易找到切入点,也更有实际意义。同时,要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不要急于下定论,多花些时间在选题上,能为后续的研究省去很多麻烦。
确定方向后,合理的分工是推进项目的关键。我们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拆分任务:“专业互补”的分工模式,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你们在分工时,也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势,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同时也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目标,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在竞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关键是不要退缩,要一起商量、讨论解决。
学弟学妹们,竞赛的过程或许会充满挑战,但只要你们选对赛题、合理分工,遇到问题不退缩,团结协作,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记住,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协作是乘法。希望你们能在竞赛中成长,收获知识、友谊和宝贵的经历。
祝你们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寄语:
愿你们以赛为帆,在探索的海洋里勇敢远航;以团队为桨,在协作的浪潮中奋力前行。不惧难题,不畏挑战,让每一次思考都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每一份付出都浇灌出成功的花朵。相信你们定能在竞赛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