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大学生活

榜样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 大学生活 > 榜样风采 > 正文

【榜样力量·竞赛篇】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从省工科竞赛出发,踏上学科竞赛征程

作者:智能制造工程学院 初审:吴明兄 复审:陆舒茹 终审:韦发清   时间:2025-08-25   来源:    阅读:

团队简介:

队长:聂冠伟,男,共青团员

23级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班学生

队员:郑志毅,男,共青团员

23级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班学生

队员:黄松昊,男,预备党员

23级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学生

(三人均为众创空间成员)

图片包含 站, 女人, 标志, 人们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1 团队照片(左:郑志毅 中间:聂冠伟 右:黄松昊)

所获奖项:

12602d3d-ca2b-428d-927d-b1502cf7305f

a3b76262-b19c-471d-9194-19320bf1ca6e

4f2bffdc-939f-4db7-a4aa-1c41ef61ff43图示, 日程表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图示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2 团队获奖证书

获奖感言:

团队协作,各展所长。

我们的团队由三名成员组成,每个人都在比赛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聂冠伟同学负责硬件设计,凭借扎实的电路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完成了系统硬件的搭建与调试;郑志毅同学专注于软件编程,通过高效的算法设计和代码优化,实现了系统的智能控制;而黄松昊同学则负责建模与仿真,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验证,为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工作提供了可靠支撑。正是这种明确的分工与紧密的协作,让我们在面对复杂赛题时能够高效推进,最终完成了一套稳定、创新的电子设计作品。

迎难而上,精益求精。

备赛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硬件电路的稳定性、软件算法的实时性、系统整体的功耗控制等问题一度让我们陷入困境。但我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导师、反复实验,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记得在比赛最后阶段,为了优化系统性能,我们连续调试到深夜,最终在截止时间前完成了所有改进。这种坚持与拼搏的精神,是我们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感恩致谢,展望未来。

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学校的全力支持。感谢组委会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感谢队友的信任与配合。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不止、追求卓越的信念,在电子设计的道路上深耕细作,争取为科技进步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人!这份荣誉属于团队,更属于每一个帮助我们成长的人。

竞赛成长故事:

我们团队从零到有走过了不少的弯路,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得心应手,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夜,从小白变得从容。

一切始于大二第一学期的广东省工科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那时的我们,还带着对技术的懵懂与热情,莽莽撞撞地报名了校级选拔赛。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竟然成功突围,获得了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的资格。然而,这份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站在省赛的舞台上,我们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那时的团队,硬件搭建靠的是现成的模块拼凑,软件代码满是东拼西凑的痕迹,系统稳定性更是经不起推敲。当其他队伍展示着精密的机械结构和流畅的控制算法时,我们的作品显得如此稚嫩。最终,我们带着遗憾离场,省赛的成绩单上,我们的名字静静躺在末位。但正是这次失败,在我们心里埋下了一颗不服输的种子——"下次,我们一定要做得更好。"

省赛的失利没有击垮我们,反而成了团队蜕变的契机。

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动漫版

3 工科竞赛调试的时候

大二的第二学期如约而至,而我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新一轮的工创赛备战中。这一次,我们带着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加炽热的激情,誓要在赛场上证明自己的成长。

寒假本该是放松休息的时光,但对我们来说,却成了备赛的黄金期。为了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参赛智能车"打包"带回家。于是,那辆承载着我们梦想的小车,就这样跟着我们跨越数百公里,从实验室来到了各自的书房、客厅,甚至卧室的地板上。

调试的日子是枯燥而充实的。清晨,当别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沉睡时,我们已经围坐在电脑前,一行行地检查代码;深夜,当窗外的鞭炮声渐渐平息,我们还在反复调整小车的机械结构。记得有一次,为了优化转向机构的响应速度,我们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直到凌晨三点才找到最优参数。当小车终于按照预设轨迹流畅运行时,我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

当新学期开始,我们带着经过千锤百炼的作品回到校园时,心中的底气已经完全不同。这辆小车不再只是冰冷的机械,它承载着我们整个寒假的汗水与智慧,记录着我们为梦想拼搏的日日夜夜。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寒假里的每一个不眠之夜,每一次失败的尝试,每一处细微的改进,都成了我们技术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而这,正是竞赛带给我们的,比奖项更珍贵的礼物。

图片包含 游戏机, 电脑, 桌子, 键盘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4 作品调试

当工创赛的硝烟刚刚散去,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RoboCup机器人比赛的战鼓已然擂响。与初次参赛时的忐忑不安不同,此刻的我们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那些在实验室熬过的漫漫长夜,那些为解决bug翻阅过的成堆资料,那些在失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都化作我们最坚实的铠甲。

记得备战电子设计大赛时,我们在四天三夜内需要完成一个激光小车系统。当其他队伍还在为方案设计争论不休时,我们已经快速分工:硬件组立即开始搭建电路原型,软件组同步编写核心算法,而我则负责系统仿真验证。这种默契的配合,正是通过前两次比赛的磨合才得以形成。当遇到传感器数据漂移的问题时,我们不再像初次参赛时那样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采用"二分法"排查:先隔离电源干扰,再检查信号线路,最后优化软件滤波算法,一步步将问题锁定解决。

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动漫版

5 电赛作品

RoboCup比赛的备战更是展现了我们的成长。面对复杂的机器人搬运任务,我们创造性地将工创赛中积累的运动控制算法与电子设计大赛的实时系统经验相结合。当机器人在测试中突然"罢工"时,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人检查电源管理模块,一人分析通信日志,一人负责代码回滚。这种系统化的问题解决能力,让我们在紧张的比赛环境中依然保持高效。

图示, 工程绘图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6 机器人比赛现场

这段经历让我们明白:

1.竞赛的真谛不在于奖牌的数量,而在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锻造

2.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团队协作的最高境界是心有灵犀的默契配合

在颁奖典礼上,看着我们的机器人灵活地完成各项任务,听着评委对我们系统设计的赞赏,我们相视而笑。这一刻,我们不仅收获了奖项,更收获了对工程之美的深刻理解,以及面对挑战时那份从容不迫的底气。


对学弟学妹们的经验分享:

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作为曾经和你们一样站在起点、对各类学科竞赛充满好奇与热情的过来人,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在参与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RoboCup机器人比赛等赛事中的真实经历与宝贵经验,希望能为你们的备赛之路提供一些启发。

一、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基石

竞赛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团队由三人组成,分别负责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建模仿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各展所长、协同作战的原则,明确分工又紧密配合。例如在调试阶段,硬件同学负责排查电路问题,软件同学优化算法逻辑,而建模同学则提供理论支撑与仿真验证。正是这种高效的协作机制,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系统时也能有条不紊地推进。

(建议:尽早明确团队角色,建立沟通机制,学会信任队友,发挥每个人的专长。)

二、从失败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在第一次参加省赛时,我们的作品稚嫩、系统不稳定,最终成绩也不理想。但正是那次失败,激发了我们不断突破自我的决心。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系统地学习硬件设计、优化代码结构、提升系统稳定性,把每一次调试都当作一次成长的机会。

(建议:不怕失败,把每一次比赛当作一次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失败是成长的催化剂。)

三、迎难而上,坚持到底

备赛的过程是枯燥而艰苦的。我们曾在寒假期间把智能车打包带回家,每天调试到深夜,只为优化一个参数;也曾在比赛前夕连续奋战,只为在截止前完成系统升级。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在一次次极限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

(建议:要有死磕到底的精神,遇到问题不要轻易放弃,多查资料、多请教老师、多做实验。)

四、技术融合,激发创新潜能

在后续比赛中,我们逐渐意识到: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是创新的关键。比如,我们将工创赛中的运动控制算法应用到RoboCup比赛中,将电子设计赛中的实时系统经验用于优化机器人通信模块。正是这种跨界思维,让我们的作品更具竞争力。

(建议:不要局限于单一技术领域,多学习、多尝试,拓宽知识面,提升系统设计能力。)

五、保持热爱,享受过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保持热爱,享受过程。竞赛虽然辛苦,但当你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系统稳定运行、机器人精准完成任务、代码成功跑通的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奖项都无法替代的。

(建议:不忘初心,保持热情,把每一次调试、每一次失败都当作通往梦想的阶梯。)

愿你们在未来的竞赛道路上,不惧挑战,勇敢前行。愿你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中,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寄语:

在大二这一年,我有幸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经历让我倍感珍贵。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在这个充满机遇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我们团队在这一年认识了很多为我们指导和指路的老师,例如我们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导员郑惠升老师,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们悉心指导,更在生活和成长道路上为我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深深感谢陈华智老师,他热心帮助我们团队打破信息闭塞的困境,主动为我们介绍学校各类比赛的机会,并积极推荐我们团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能力。  

正是有了这些良师益友的陪伴和指导,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年中不断突破自我,收获成长。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前进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也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