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公共事业管理的理性框架,与心理学的细腻洞察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于王悦君而言,答案藏在香港城市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录取通知书里。

王悦君的香港城市大学录取通知书
四年前,在公共事业管理课堂上探讨社会治理的她,未曾想过命运会将自己推向人类心灵的探索场。如今,这场从“公共治理”到“心理科学”的跨越,不仅是一次学科壁垒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理解人”的深度修行——毕竟在她看来,“公共管理的终点是‘人’,而心理学是理解‘人’的终极语言”。
一场“冒险”:凭六级成绩冲刺港校,三个月逆袭上岸
决定申请港校时,王悦君的“底气”藏在成绩单里:四年平均绩点专业第一,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实习经历,早已为她铺就了扎实的基底。但她也有“软肋”——没有雅思、托福成绩,只能凭大学六级成绩“放手一搏”。
老师曾劝她:“以你的条件,考个雅思冲港大更稳妥。”可王悦君有自己的坚持:港城大应用心理学“理论-实践-社会变革”的三重培养体系,恰好能衔接她在公管领域的积累。研究毕业论文时,她分析“特殊群体养老政策遇冷”现象,敏锐发现长者的“科技恐惧”比制度缺陷更棘手——这让她坚信,心理学正是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钥匙。


王悦君的学习笔记
从择校到收到录取通知,短短三个月里,她和老师反复打磨申请材料,逐字逐句模拟面试问答。“老师不仅帮我分析优劣势,还随时帮我调整策略,像灯塔一样稳住了我的节奏。”
备考秘籍:把每一天过成“蓄力冲刺跑”
英语是第一道关。早八的走廊、自习室的角落,成了她的“专属英语角”。“每天雷打不动的早读,晚上从自习室出来,路上还在和老师聊当天的困惑。”最终,六级547分的成绩,成了她敲开港校大门的第一块砖。
全英文面试是更大的挑战。零经验的她,靠着数字资源整合心理学知识体系,把专业术语嚼碎了记,对着镜子练表达,硬是在短时间内搭建起应对框架。
高强度学习之余,运动是她的“秘密武器”。每天半小时的慢跑或散步,不仅让她在运动会上拿下1500米第一、800米第二,更帮她在备考中“充电”:“压力大的时候,跑几圈就觉得脑子清醒了,好像能把焦虑‘跑’出去。”
给追梦人的三句心里话
-让质疑成为“助推器”:当有人说“公管转心理是天方夜谭”,她偏要把这种“不被看好”变成动力。“短板恰恰是突围的切口,跨过去就是新天地。”
- 和压力“做朋友”:别想着消灭焦虑,不如用运动重塑状态,把“我完蛋了”换成“我在进步”。
- 做自己的“雕刻师”:抓住每天早晚的20分钟专注学习,复盘每次模拟、打磨每次表达。“考研就像把自己升级成2.0版本,每一步都在重塑更好的自己。”
站在狮子山下回望,王悦君想对正在跋涉的人说:那些在图书馆亮到深夜的灯,那些咬牙坚持的瞬间,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毕竟,真正的星光,永远属于敢闯敢拼的赶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