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山大学食品与营养专业的预录取名单出现时,江思远凝视着屏幕上自己的名字良久——初试第一、总分第七,这位从市场营销专业跨考到食品与营养专业的管院学子,四个月不到的时间完成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飞跃。回顾备考途中的日与夜,他的故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逆袭传奇,却蕴含着一份关于热爱与坚持的清晰认识:“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时,连汗水都会助你前行。”

一次选题,一场“说跨就跨”的决定
江思远与食品与营养专业的缘分,起始于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与预制食品有关。暑假期间,当其它同学陆续确定考研方向时,他仍在不同院校的专业目录之间犹豫不决。“彼时,犹如置身十字路口,既期望摆脱本专业,又担忧跨专业考研风险过高。”直至9月开学后,论文的选题呈现在他眼前,命运的轨迹悄然发生转变。
翻阅文献时,那些与预制食品相关的知识让他着了迷。“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里藏着这么多学问。”更让他心动的是,佛山大学食品与营养学科刚获批博士点,不仅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乳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还配备校内免费的公共代谢组学平台——这些资源对科研入门者而言,无异于“近水楼台”。
9月初,在确定本科论文选题的当天,江思远在笔记本上写下:“就考佛山大学。”从那天起,他宿舍书桌前多了一叠与食品化学教材,手机备忘录里存满了与食品与营养专业相关的文献。
健身与考研:一场身体与意志的双重修行
“备考期间每天坚持健身训练,和背单词同样重要。”他把健身运动变成了考研路上的“秘密武器”。
大部分情况下他会在中午12点半前结束午餐,然后立马出发力量训练+有氧。一般是无氧一个多小时,接着是30分钟有氧。跑步机上的时间被他变成了“移动单词库”。

健身完之后他会马上到图书馆。他的英语复习有着严格的“仪式感”:先做一篇真题阅读和完形填空,把陌生单词用笔标出来,抄到笔记本上,然后第二天背单词时格外留意。到了12月初,他开始背诵作文范文,“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拆成框架,记常用句型和逻辑结构”,然后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作文模板。
学习完英语后,下午和晚上接着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想拿高分,核心方法其实就一个字—— 背。但这 “背”的过程对他而言并不轻松: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化学分子式、拗口的专业名词,盯着盯着就容易让人头晕脑胀,枯燥感更是扑面而来。他还记得有次光是记一道名词解释,就硬生生耗了半个小时,可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这时间花得值。因为他清楚,背得越多,对知识点的理解就越透彻,考场上能调动的储备也就越丰富,落笔时才不会卡壳。为了把背过的内容真正刻在脑子里,他有个习惯:每天背完书后,会专门留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默写当天的重点,通过手脑联动加强记忆。到了 12 月冲刺阶段,他还会利用睡前半小时,对照考纲自己出一套模拟卷,每天做完后及时复盘,哪里薄弱就补哪里,这样查漏补缺效率特别高。

最后,他在学校图书馆闭馆前的一小时属于政治。“听师兄师姐的建议,前期没花太多时间,每天看徐涛网课磨耳朵。”直到考前一个月,开始发力背诵肖八和肖四。
把疲惫变成燃料:热爱者的“反焦虑”哲学
备考的后期,“身体累到沾床就睡,反而没有时间焦虑。”他已然找到了“反焦虑”的真谛——以物理上的疲惫来对抗精神上的内耗。
那段时间,他的专业课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好几本,英语真题被翻阅得卷了边,背单词APP里的训练记录也清晰地记录着每天的打卡。

如今回望备考研那几个月,江思远称自己最庆幸没在“跨专业太难”的声音里退缩。他说“哪有什么逆袭,不过是用热爱扛住琐碎和疲惫”。朝着心之所向奔跑,连风都会让路。这份清醒与执着,或许比“初试第一”的光环更动人,因为它证明,所有看似不可能的飞跃,都始于“想做就去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