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动漫版田径场,张玉良副教授正对着训练计划表核对数据:“近三年咱们校队在省级赛事的获奖数从12项涨到29项,奖牌含金量也在提升,今年大运会更是拿到民办高校第四的好成绩。”说话间,他给正在热身的学生们鼓劲:“这股劲儿,就是咱们体育教育专业质量的最好证明!”从2013年到校至今,这位教育学院竞赛中心主任见证并参与着学校体育教育在“五育并举、五创融合”改革路上的跨越式成长。
(一)课堂改革的“践行者”:让专业培养扎根育人土壤
“张老师的《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课,永远带着‘新鲜出炉’的改革思路。”2023级体育教育专业朱泽恒翻着笔记本说,“他把学校‘五育并举’要求拆解成课堂目标,比如体能训练课要练耐力(智育)、团队协作(德育)、抗挫折力(劳育),我们设计的‘校园体能挑战营’还纳入了学校‘五创融合’实践项目库。”在张老师的课堂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始终紧跟学校教学改革步伐。《排球专项》课引入“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学生既要掌握技术动作,还要学会设计针对中小学生的趣味教学方案——这正是学校“产教融合”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落地实践。2023级学生陈柏成设计的“幼儿排球启蒙课程”,通过学校与地方幼儿园的合作项目投入使用,“张老师说,专业知识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对我们的要求。”这种扎根改革的教学理念结出丰硕果实:张老师带领的教学团队近三年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学生获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奖项15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二)赛场拼搏的“领航者”:用数据见证成长加速度
“2022年咱们省赛拿了2块奖牌,2023年3块,2024年4块,今年截至目前已经9块了!”张老师办公室的白板上,清晰记录着近三年校运动队的成长轨迹。2019年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铅球选手郑作会带伤夺冠的故事,正是这段成长史的生动注脚。当时距离比赛只剩一周,郑作会肩部拉伤,张老师连夜根据“专项训练周期理论”调整计划:“五育并举里的‘劳育’就是培养坚韧品格,不能让学生轻易放弃。”他带着学生用学校新引进的运动康复设备做理疗,结合自己经验和技术细节。决赛那天,郑作会投出12.8米的成绩,这也是学校在该项目上的首个省级金牌纪录。这样的突破并非偶然。在学校“五创融合”政策支持下,体育竞赛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近三年训练经费增长120%,新增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等3个实训平台,组建由专职教练、康复师、心理教师构成的“复合型指导团队”。数据最有说服力:校运动队在省级赛事的获奖数量三年间增长142%,奖牌中金银牌占比从30%提升至58%,在2025年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学校位列民办高校团体总分第五,创造粤西地区民办高校最佳战绩。

(三)校社融合的“开拓者”:让科研成果服务发展需求
“体育教育不能关在校园里,要融入社会发展大局。”这是张老师常对学生说的话。2024年,他主持的省级课题《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优化耦合路径研究》,正是学校“产教融合”战略在体育领域的深入实践。课题团队走进湛江霞山区5个社区,开展“体育惠民服务站”项目。2023级研究生陈悦记得,为设计适合老年人的体能方案,张老师带着他们用学校的体质监测设备为300多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位患关节炎的阿姨,通过我们设计的‘椅上太极’训练,半年后能跳广场舞了。”该项目不仅推动学校与社区共建3个实践基地,更形成可复制的“高校-社区”体育服务模式,入选广东省“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同样显著:张老师发表的核心论文《Study on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提出的“双师型培养模式”,被纳入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他研发的两项体育训练辅助专利,让校队训练效率提升40%。“科研要盯着真问题做,这才是服务学校‘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本分。”张老师说。

(四)改革路上的“追光者”:以初心映照育人担当
“张老师总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学校改革成果的缩影。”体育系主任朱丽红看着办公室墙上的锦旗说,那是社区送来的“体育惠民,育人为本”。深夜的办公室里,张老师常对着近三年的成果数据思考:从单一训练到“教学-训练-科研-服务”四维发展,从校内竞赛到校社融合,这些变化的根源正是学校“五育并举、五创融合”的顶层设计。如今,张老师带过的学生中,30多人成为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5人创办社区体育培训机构,践行着“创新创业型大学”的育人目标。“看着他们把体育精神带到各行各业,就知道我们的改革路走对了。”阳光下,张老师望着正在训练的学生们,身后的记分牌上,最新的省级奖牌数还在更新——那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动漫版体育教育在改革浪潮中书写的精彩答卷。
一审:吴思如、韩春梅
二审:杨姗姗
三审:陈邦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