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到《用字母表示数》例4时,我心跳都漏了一拍。”2021级小学教育专业冼嘉瑶笑着回忆省赛现场。这位在202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斩获二等奖的姑娘,用三本写满批注的教参和上百次微格演练证明:真正的教学艺术,始于对教材的虔诚深耕。

冼嘉瑶在广东省第十二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竞赛现场
她的战场:在教参页缝里磨剑
备赛的日夜里,学院微格教室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每晚七点,她准时出现在实训室,按下计时器开始限时备课。“90分钟要完成从教材分析到教学设计全流程,比真正课堂更考验功力。”为攻克省赛要求的随机抽题环节,她把十二册小学数学教材拆解成知识网络图,每道例题旁密密麻麻标注着学情预判与探究路径。
最难忘的是与教材的“较劲”。为搞懂《圆的面积》的转化思想,她查阅了中外三种版本教参;为设计《分数除法》的认知阶梯,她反复观看特级教师课例直到凌晨。“数学语言必须像圆周率般精确,又得像七巧板般有趣。”每次试讲后,她对着录像逐帧复盘:手势是否干扰板书?追问能否点燃思维?甚至语气词的停顿都标记改进。


冼嘉瑶日常训练剪影
“没有导师团,我走不到决赛场。”说起指导老师,她眼里漾起暖意。欧伯群教授把教材解读变成“破译密码”的游戏:“你看‘用字母表示数’这道题,表面教符号抽象,实则培养代数思维——就像给孩子埋下未来方程的种子。”连续三十天午休时间,曹小辉老师带着饭盒到微格教室,在她试讲后犀利点出:“这个环节像解题而非探索,试试让孩子自己发现规律?”
学院的支援更让她底气十足。特别开放的大微格教室配备多机位录播系统,全景记录师生互动细节;教研室组织往届获奖者分享“抽到冷门题的破局战术”。当省赛现场真的抽中最棘手的《用字母表示数》例4时,她从容展开教具:“让我们化身数字侦探,破解字母背后的秘密……”

欧伯群教授、曹小辉老师与备赛选手们合影(冼嘉瑶为左二)
她的觉醒:从爱数学到爱教学
“最初选择数学教育,纯粹着迷于公式的简洁美。”她摩挲着泛黄的《初等数论》笔记本笑道。转折发生在大二的心理课堂:“原来孩子理解‘1/2’要经历实物→图形→符号三次认知跨越!”心理学揭示的学习密码,让她看见数学课堂的深邃星空。
真正的淬炼来自实习课堂。当小学生举着树叶量圆周率,当“差生”用积木拼出乘法分配律,那些闪亮的眼睛让她顿悟:“教师不是解题机器,而是帮孩子推开数学王国大门的引路人。”为练就这份功力,她啃完《数学教育心理学》全套专著,在技能课上主动挑战“最枯燥”的计算课设计,甚至把买菜变成“小数应用题实践场”。
路上并非全是坦途。初次试讲《异分母加减》时,精心设计的折纸活动却让教室乱成“手工课”,她躲在卫生间掉眼泪。“那时欧教授对我说:好课和函数曲线一样,总要经历波谷才能上升。”正是这份理解,让她把失败教案贴在床头反复修改,最终在实习校赢得满堂喝彩。
她的坐标:做有温度的逻辑诗人
“抽到偏题反获二等奖?这是对教材研究者的犒赏。”捧回奖杯后,她连夜整理出《小学数学易忽略的三十个教学锚点》。这份被教研室传阅的笔记扉页写着:“永远比学生多挖三尺深。”
此刻她正收拾行囊奔赴教师岗位,行李箱里装着陪伴四年的微格录像硬盘。“这些视频是我的教学微分方程,”她眨眨眼,“解了四年才刚找到通解,特解要在真实课堂里慢慢求。”这位带着教参“修行”的年轻人,正用最严谨的逻辑,书写最浪漫的育人诗篇。
一审:吴思如、韩春梅
二审:杨姗姗
三审:陈邦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