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捷安杯”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在山东省青岛市圆满闭幕。来自全国41所高校的62名选手同台竞技,免费观看已满十八岁电视剧动漫版2021级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冯慧超凭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沉稳的现场表现,荣获全国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他个人夜以继日的努力,更是从零起步、借助校企资源,团队协作共同成长的过程缩影。

(左起:冯慧超,指导老师赵丹)

(获奖名单公布)
一、勇于尝试:抓住“第一次”的机遇
当“捷安杯”首次进入校园时,对很多师生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赛事。但在系主任赵丹老师的积极动员下,冯慧超与室友慎重讨论后决定报名参赛。“虽是首届赛事,但这是一个检验专业能力、接触行业前沿的宝贵平台。”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跳出课本、贴近工程实践的重要契机。
二、从理论到实战:一场“武器库”的升级战
备赛初期,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依靠官网发布的培训视频及竞赛规则进行自主学习。“看再多遍,都不如亲手做一遍”,冯慧超很快意识到,若无实操训练,理论难以转化为技能。
转机来自系主任赵丹老师的帮助,通过她的多方联络,备赛团队获准前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专业训练基地开展赛前实操训练。那是一次真正的“武器升级”,在那里他得以开展系统性的训练,上手操作竞赛仿真系统:
在虚拟的加油站、工地等典型作业场景中精准辨识风险源;
运用风险矩阵、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快速评估风险等级并制定控制措施;
完成高仿真应急处置演练:触电事故现场处置、心肺复苏(CPR)及创伤救护等标准操作程序(SOP)。
一次次反复练习、一次次纠正优化,他从最初的生疏慌乱,到后来的沉着熟练,真正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操能手”的转变。


三、团队共进: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段征程中,冯慧超从不孤单。他说,最难忘的是那群并肩作战的“战友”。训练时,大家总是清晨出发、夜归宿舍,月光常常陪伴他们走在回寝的路上。训练中,团队两两搭档,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实时复盘;遇到难题共同查证;有人操作生疏,队友就手把手指导至达标。那种彼此支撑、共同进步的氛围,是比赛之外最珍贵的收获。
他尤其感激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始终守护团队的赵丹老师。远赴青岛参赛,面对行程遥远、赛事挑战重重,赵老师事无巨细地安排协调,不仅提供技术指导,更担任精神引领者。“没有赵老师一路的指导与鼓励,我很难如此顺利地完赛并获奖。”
四、收获与传承:荣誉背后的成长与展望
载誉归来,比奖状更重的,是备赛过程中收获的实战能力、思维方式与深厚情谊。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明确未来职业方向,也点燃了他对专业竞赛的持续热情。
对于未来也想踏上同类赛场的学弟学妹,他结合自身体验给出恳切建议:
看千遍不如做一遍,一定要创造真实环境反复演练;
积极搜集往届赛题与资料,通过高强度、标准化的实操训练形成动作记忆;
尤其要注重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能走得更远。
从粤西大地奔赴齐鲁青岛,从理论摸索到实战获奖,冯慧超的“捷安杯”之旅,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是建工学子敢于挑战、勤于实践、善于合作的生动缩影。
赛事虽已落幕,但属于他的安全工程专业征程方始启程。